棉花是江苏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广大棉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棉花是投入大,投工多,自然灾害频繁、市场风险较高的作物。近两年由于植棉效益较差,劳动力成本高,影响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同时与棉花相关的加工业、纺织业也受到较大的影响。为稳定棉花产业发展和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棉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轻简,即为劳动强度小,劳动工序少;高效,即为投入少或产量高、劳动效率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因此,轻简高效就是利用较少的能量投入,获取较高的物质产出,实现“简化种植、省工增效”的目标。包括两方面的途径:一是在保证现有较高产出水平的前提下,减少投入(包括物质投入和劳动投入);二是在保持现有投入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产出(产量)。可见,轻简高效中,轻简是途径,是手段;而高效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轻简高效种植技术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发展基础上的升华。因此,轻简高效种植技术必须包含一整套相适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如高产优质早熟品种的选择,棉花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的健全,棉花养分高效吸收施用技术的推广,病虫杂草有效防控技术的应用等,都应得到很好的发展,许多相关问题才得以很好的解决。
一,轻简栽培技术原理
1、选择优势抗虫棉杂交种
针对市场上棉花杂交种多乱杂的情况。棉农在选择时需遵循三个原则:即通过审定的抗虫杂交种F1代;结铃集中,高产稳产;抗病虫、耐高温,适应性好。在江苏沿海地区,推荐选择近年来在江苏省棉花高产创建中表现突出的强优势抗虫杂交种,如苏杂3号、KB02、鄂杂棉10号等。
2、育苗基质化,培育健壮苗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在培育壮苗,促进早发,提高产量和提升品质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育苗用工多,搬钵、移栽劳动强度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现状,而且该技术出现严重退化,育苗风险大,成苗率低。如低温烂子烂芽,病弱死苗多;高温烧芽烧苗,线苗僵苗普遍,目前多作为常规保苗技术措施。棉花微钵育苗与地膜棉相结合,发挥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双重优势,微钵平盖育苗省工、省地、省力、省本,同时种子用量少,满足杂交棉种植要求;地膜覆盖使生育进程提早加快,形成更显著集中快速成铃高峰期,实现增铃增产,植棉效益显著提高。该技术通过依靠减小钵体、平铺育苗和缩短育苗时间,减低育苗成本以及移栽环节劳动强度、用工量的降低;利用地膜覆盖保证移栽成活,同时将地膜棉“现蕾、成铃和吐絮三集中”的特点与杂交棉品种结铃速率高优势结合,有效提高开花结铃期的成铃速率,实现高产。
3、简化抗虫杂交棉花栽培技术——推行抗虫杂交棉花扩行减密“小壮高”栽培。杂交棉具有杂种优势,个体发育能力强。利用这种特点,通过扩行减密,实现棉花小群体栽培;通过足肥轻控、留叶枝迟打顶,实现棉花壮个体栽培;通过优化棉花个体生长环境,实现棉花高成铃率、高光效栽培。该技术满足了因移栽后浇水困难等因素而应用大钵育苗农户的简化栽培技术要求,该技术主要是通过降低密度实现管理强度和用工的降低,同时利用杂交棉的个体优势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结合,将棉花有效结铃期“前伸后延”,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实现高产。
4、简化棉花种植方式——改革棉麦两熟种植模式,发展棉花麦后直播。选用成熟期为100-110天的早熟短季棉,可在麦后直播下正常成熟。通过合理密植,以密补晚,结合施肥和化调技术调整,充分发挥早熟棉株型紧凑、株矮节密和“三集中”(现蕾、成铃、吐絮集中)优势,使棉花赶在8月底前形成主体成铃,实现棉花高产优质。同时,麦后直播非常适合轻简栽培和机播等机械化生产,集中成铃期和集中吐絮期大约1个月左右,有利于实行机收,生育期短,具有易管理、投入少、效益高,有利于缓解粮(油)棉争地矛盾,能够实现棉花与粮油生产的协调发展。该技术是利用早熟棉品种实行麦后直播种植,省去育苗和移栽环节,大幅度省工和降低劳动强度,为实行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结合“密矮早”栽培技术措施配套保障,赶在优质铃形成季节内形成棉花主体成铃,实现高产优质。
二,轻简栽培技术性能指标:
1、微钵平盖育苗技术性能指标:微钵地膜平盖育苗,在4月15-25日播种,用直径35-40mm、高50mm微钵代替直接70-80mm、高120mm大钵育苗,适栽苗龄15-20天,适栽叶龄为1叶1心至2叶1心,微钵育苗采用制播机制钵代替人工制钵,效率提高了4倍(人工1天8小时制钵4000只,机器1天8小时制钵20000只),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
采用微钵平盖育苗方法育苗播种适期:套栽棉花和一熟棉田一般在4月15-25日播种,麦后移栽须适当晚播,一般在4月20日-5月5日播种比较适宜。播种时间与移栽时间一般相距25天左右为宜。
微钵平盖育苗高产栽培关键配套技术是:采用微钵平盖育苗方法与成都棉苗,由于播种时间比传统的大钵育苗晚,移栽时苗龄短,叶龄少,移栽时通常要求带地膜移栽,才能保证移栽成活率达到98%以上,且栽后活棵快,达到简化育苗,省工省力,增产增效的目标。
微钵平盖育苗技术是对传统大钵育苗技术的继承和发展,符合现代高效农业要求,具有显著的省地、省工、省力、节本增收的效果。与传统大钵育苗移栽相比,微钵育苗亩节省用工4-5个,节省育苗用地60%,增加前茬麦子产量5%以上,节省农本40-50元,亩节支增产增收350-400元。这样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节省了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短季棉花品种,在麦子收获后抢季节播种,一般种植密度3500-4500株,行距80-90cm,株距24-30cm,具体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确定。盐碱地地力差,需适当密植,适宜种植密度4500-6000株。生育期110天以上棉花品种不宜作麦后直播棉使用。
2、棉花小壮高种植模式:在江苏沿海地区密度为1200-1800株/亩;行距100-130cm,株距45-55cm,株高120-130cm;果枝台18台以上,叶枝2-3台;单株果节110-140个,单株成铃45-60个,成铃率40%以上。小高壮栽培的技术条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0.1%,速效磷≥6.0mg/kg,速效钾≥90mg/kg;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在1.5m以下;品种应选择生长势强大杂交棉为主体;栽培方式以育苗移栽为主体,打顶时间在8月10-12日,不迟于8月15日。比本地区常规栽培棉花打顶时间(一般在8月5-8日)推迟4-5天。
小壮高栽培肥料化调运筹原则是:以促为主,氮、磷、钾结合,适量化调,前轻后重。具体方案是:施足基肥,早施苗蕾肥,重施花铃肥,足施盖顶肥,根外喷肥防早衰。基肥以有机农家肥为主,亩施用量750-1000kg。亩施纯氮25-30kg,磷8-10kg,钾15-20kg。
小壮高栽培密度由原来常规棉的每亩3000-4000株降低到现在杂交棉的1200-1800株左右。大大降低了棉花田间管理难度,减少了用工投入(打钵、移栽、整枝)。杂交棉比常规棉一般增产10%,节省用种量20%-30%,每亩节省用工4-5个,增效350-400元。
同时小壮高栽培可与发展棉花行间套种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促进粮棉、粮经协调发展,高产省工增效,发展棉田高效农业,这种栽培模式必将成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棉花今后发展的主要模式。
3、麦(油)后机播棉:选用生育期在100-110天早熟短季棉花品种,在麦子收获后抢季节播种,一般种植密度3500-4500株,行距80-90cm,株距24-30cm,具体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确定。盐碱地地力差,需适当密植,适宜种植密度4500-6000株。生育期110天以上棉花品种不宜作麦后直播棉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麦后机械直播,只要品种选择确当,干礼措施得当,麦后棉不仅可获得和常规育苗移栽棉花相当的产量,而且管理简单,便于机械操作,省工节本效果显著,亩节省用工10个以上,亩节省农本100元以上,亩增收节支600元左右。
4、科学化调。安全简单高效
随着棉花化调技术的发展,化调药剂种类愈来愈多,施用时间也从苗床发展到全生育期。生产上用的较多的生长调节剂是缩节胺一类的生长抑制剂,或称生长延缓剂。目前化调还存在盲目性、单一性、阶段性和机械性四个方面的问题。盲目性就是不懂技术,一味追求主观效果,未能根据棉花的生育期特点及长势长相合理地把握使用时机和使用量,未能把握好化学调控的有效间隔期,以至重复使用;单一性就是对几个不同类型调节剂,不是因苗制宜地搭配使用,而是偏向某一种。阶段性就是认为化调只是控制棉花疯长,只在下大雨、疯长后才使用抑制剂,长势一般的棉田不控;机械性是不根据地情、苗情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使用种类、时间和剂量,以致调控效果不显著,甚至有的一次性使用过量,导致棉花无法正常生长。同时,由于化调使棉花叶色变深,易忽视追肥,造成棉花的产量损失。棉花化调总体原则为前促后控。苗期用促进型调节剂,培育壮苗,壮苗早发;中后期主要用缩节胺塑造株型,总量控制在90
g/hm2左右,根据地情、苗情和天气状况,按叶序模式“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用药。近几年,一些“傻瓜”型调节剂型,如AFD、棉太金和泡桐片等,因操作简单、调控效果好、安全性高,在抗虫杂交棉集成技术示范中应用效果明显,深受棉农欢迎。
5、病虫草害。突出重点安全用药
棉花病虫草害较多,在做好常规病虫防治的同时,重点抓好“一草、两病、三虫”的综合防治,即棉田杂草,枯黄萎病和红叶茎枯病,盲蝽、斜纹夜蛾和烟粉虱的防治。根据试验示范确定棉田除草剂安全使用准则如下:一是正确选择除草剂品种,根据杂草类型和时间选择合适的除草剂类型,防止错用。棉花苗床期发芽前除草剂选用乙草胺、甲草胺、丁草胺等;发芽后,茎叶处理除草剂选用精禾草克、盖草能、精稳杀得等;棉花大田选用41%草甘膦、12.5%盖草能、15%精稳杀得等。二是除草剂药械专用,并在每次使用后清洗干净。所有喷雾器不能与杀虫剂、杀菌剂和激素混用,原则上每使用一种除草剂应洗净,特别是喷施草甘膦药桶应洗净;三是喷洒草甘膦、盖草能等苗后茎叶除草剂时需带防护罩加扇形喷头定向喷雾,宜用小孔径喷片,口径以0.8~1
mm为好,可减少药液流失提高防效,避免土壤污染,产生药害。四是避免大风和炎热中午施药,最好在无风或清晨或黄昏时施药;五是切忌在寒潮来临前用药,气温回升时再用药,以免发生药害;六是沙性土应适当减少用量,避免药害。棉花枯、黄萎病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药物防治,实行综合治理”的原则。生产试验表明,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实行轮作换茬,改造病田;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增施有机肥,调配氮、磷、钾比例,补充微量元素,叶面喷肥促病株恢复;采用基质育苗移栽方式;清沟起垄、诱导根深扎,及时清除病田棉秆、枯枝落叶等田间管理措施,综合治理,对抑制发病率,减轻“两萎病”的蔓延危害均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棉花红叶经枯病通过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及后期叶面喷肥加以预防。虫害重点抓好盲蝽、斜纹夜蛾和烟粉虱的防治。盲蝽选用3%~5%的啶虫脒+41%新农宝+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早晚防、雨后防、田边地角都要防。斜纹夜蛾主要选用1%~3%甲维盐或5%氟铃脲,辅配药选用40%~48%毒死蜱或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烟粉虱选用25%吡呀酮或10%烯啶虫胺防治。推广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模式,群防群治,机防统治,提高防效。
三,棉花轻简高效种植注意事项
1、本技术的关键是保证一播全苗。油菜收获后,一定要抢墒播种,秸秆覆盖保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播种后灌水,否则,也可等雨播种,切不可担心季节偏晚而急于播种。所以,时间和土壤墒情,后者是判断播种是否适宜的主要指标。
2、棉花苗期幼苗叶片颜色较淡,这是正常现象,不需急于施肥。4-5片真叶后,幼苗颜色即可转好。
3、由于棉花出苗后,外界温度、光照、水分等自然资源充足,棉花生长速度不断加快,要避免出现快发早衰的现象。因此,一要注意调控,保证生长稳健;二要在盛蕾初花期重施肥,确保搭好丰产架子;三要在立秋前后再施一次肥,提高铃重,防止早衰。